English 信息公开 服务大厅 办公
您所在的位置: ob体育 > 媒体师大 > 正文

媒体师大

【光明日报】沈可:提升社会协同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024-10-08 18: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沈可 罗仲尤   点击:

作者:沈可(ob体育体育学院副教授)罗仲尤(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强大的社会协同力,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提升社会协同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哈尔滨工程大学坚持“三海一核”办学方略,为我国船舶工业、核工业、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华社发

教育系统提升社会协同力的基本内涵

加强社会协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发展中的有机整体,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处于内在联系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复杂多元和高度不确定状态,社会系统中任何一个组织或行为主体都难以独自实现社会治理目标。因此,必须有效整合社会事务治理中各系统分散承担的功能,通过多主体良性互动、子系统之间的合作支持及各要素的共生共荣,才能实现社会有秩序、有活力的发展。

社会协同力,是指社会有机体系统各要素之间、各子系统内部通过相互协调配合,使社会系统不同利益主体形成协同关系;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合作行动,共同推进社会良序发展的能力。对教育系统而言,社会协同力提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系统本身的社会协同力提升,二是通过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社会协同力整体提升。

教育系统提升社会协同力的价值意蕴

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自身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回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升级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期盼。就高等教育而言,应通过与外部相关主体的协同创新以及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质量与办学效益,同时扩大知识交流活动,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就基础教育而言,应通过创新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聚合来自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支持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主体性实践机会”和“真实性情境体验”,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培养技能、社交与合作能力。就职业教育而言,应立足国家和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实际,通过社会协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参与主体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形成“产业链”“岗位链”“教育链”“创新链”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合性、匹配性。

教育系统作为助力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宽或延伸教育载体来促进社会协同力提升,作用方式是间接的、柔和的,但效果是可持续的、长远的。当今社会,由于不同主体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多样的价值取向,若社会多主体之间合作动力不强、缺乏价值共识,就会阻碍社会协同机制的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深入发展对社会协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系统提升社会协同力的内在逻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提升社会协同力的首要前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民需求、人民判断与人民共享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新时代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优化育人方式与培养模式,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和人生出彩的机会。

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提升社会协同力的核心枢纽。部分地方高校推进校企合作之所以进展缓慢,出现“一边热、一边冷”的现象,深层原因是其自身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度不高、能力偏弱;部分职业院校之所以难以调动龙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深层次原因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性不强。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连结点和集中交汇处,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因此,提升教育系统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就意味着抓住了社会协同力提升的“牛鼻子”。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提升社会协同力的关键环节。教育系统提升社会协同力,主要通过高质量办学与其他主体形成互动合作关系,质量不高势必影响协同的稳固性与持久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既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系统提升社会协同力的底气所在。深化教育改革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根本动力,应通过改革来解决好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补齐“短板”。

凝聚思想共识是提升社会协同力的基本依托。社会协同实际上是各个协同主体之间建立高效的集体行动机制,针对要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同向同行”,背后的支撑逻辑是共享共赢、思想共识。价值取向直接决定行为方向,教育系统提升社会协同力,要从力量聚合和矢量一致两个维度下功夫。一方面,教育系统要担负起涵养社会道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引导社会成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让社会治理体系的框架始终充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搭建良好的沟通互动平台,让各协同主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互嵌、融合与协调的过程中实现双向赋能、协同发展。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04日 07版)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news/2024-10/04/content_37597217.htm

分享到:

上一条:【红网】超级运动会开启全员文体模式 4200多名“雷小锋”秀出自我

下一条:【红网】探索科技前沿,筑梦智能超算——ob体育附属中学高2415班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关闭